这段时间,因听力下降、耳闷、耳鸣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很多,经检查多和新冠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。 感染新冠病毒以后,主要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,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到中耳,引起中耳炎,而中耳炎会导致听力下降、耳闷、耳鸣。
分泌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(常含乳突腔)积液(包括浆液,黏液),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。
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
一、咽鼓管功能障碍
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、外的气压平衡、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。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酿成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,如咽鼓管阻塞和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。
二、感染
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,其次为β-溶血性链球菌,金黄色葡萄球菌等。还可有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等病毒。
三、免疫反应
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,即Ⅲ型变态反应。
临床表现
球盟会多种治疗方法
原则是控制感染,清除中耳积液,改善咽鼓管通气、引流,同时治疗相关疾病。目标是减轻症状、减轻传导性耳聋和预防慢性咽鼓管阻塞导致长期后遗症等。
一、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
抗生素: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针对致病菌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。
糖皮质激素: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短期治疗。
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:减充血剂,咽鼓管吹张。
黏液稀化剂、促排剂:可稀化黏液,利于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。
鼓膜穿刺术:通过鼓膜穿刺抽出积液。必要时可重复穿刺。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,α-糜蛋白酶等类药物。
鼓膜切开术:液体较黏稠,鼓膜穿刺时不能将其吸净者,或经反复穿刺,积液在抽吸后又迅速生成、聚积时,宜做鼓膜切开术。
鼓膜切开加置管术:凡病情迁延不愈,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、胶耳等,可于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净后,在切口处放置一通气管,通气管的留置时间久暂不一,一般为6~8周,最长可达1~2年,不超过3年。咽鼓管功能恢复后,通气管大多可自行脱出。
二、2个月至12岁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
观察等待:SOM为自限性疾病,有较高自愈率,国外较新的流行病学发现,75%—90%的患儿在3个月内可痊愈,且婴儿和幼小儿的自愈率更高。故在诊断之日起应对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随访。观察期间每2~4周定期复查鼓气耳镜和声导抗测试。
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;病程持续在3~4月或以上伴有听力减退;已经引起鼓膜或中耳的结构损伤;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等的患儿,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。
专家简介
朱皓华
耳鼻喉科 副主任
副主任医师
专家简介:
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
南昌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委
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
江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
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分会常委
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委
专业特长:
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,尤其耳显微外科、鼻内镜外科、咽喉嗓音外科领域。
文稿:耳鼻喉科 马红丹
编辑:夏诗奇
初审:朱皓华
审核:刘 峥
审定发布:韩 冰